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

共筆寫書不如自己寫,我的慘痛教訓(2)

前面提到了合寫會發生作者之間意見不合的問題,這是兩人雙方面的情況。對外要接觸的,就是跟出版社的協調。除非作者之間本來就打算採取「自行出版」的模式,也就是自己把書送印,然後自己找管道賣書的作法。不過,這個情形出現的機率不大。想不到兩個作者想要自己印書來賣的理由,就自己寫來賣就好,跟人家合作幹嘛?是為了要找人分擔印書成本的風險?還是搭順風車而已?(合寫書這件事就像學校裡的分組作業,最後難保有工作分配不均的問題)

跟出版社協調,最重要的有兩件事:提案還有簽約。除非你是大作家,不然幾乎都要提案。告訴出版社你要寫什麼,內容的完整章節架構是一定要的。為了證明你的書有市場,也難免要加上一些市場研究,告訴出版社的行銷企劃人員為什麼你的書一定有人買,買的人又會是誰。關於書的主題,有多少人對這樣的事情有需求?更進一步還有下一集等改版計畫,因為出版社想要賺錢,作者的立場也希望多出幾本書。每一本書上市,賣不賣錢是一回事,但是作者至少可以拿到一點版稅。(以上是電腦書的生態,通常是簽約後才動工寫作)

於是我當時確認跟這個作者合寫之後,就開始初步的提案的規劃。書的主題是跟Mac上面的影音燒錄等主題有關,這也是該作者喜歡做的題目。但是她當時對Mac根本一點經驗都沒有,我個人除了本身寫作之外,另一個任務就是一邊指導她基本操作。這件事情現在看起來根本是有點蠢,只因我當時覺得「Mac OS X這個東西,沒有太高的學習曲線」,認為要讓一個Windows用習慣的人進入應該沒有太大問題。該作者自己寫過幾本書,對電腦的操作有基本的認知吧?系統的轉換應該不成問題。書的內容規劃呢?這有什麼太大的困難,頂多就是把燒錄這件事拆成很多個章節,找一些大型的軟體介紹。外加找一些共享軟體包裝,例如下載影片的軟體。為了湊內容,也為了增加頁數,這是相對的關係。頁數越多,理論上書的價錢成正比增加。

整理了內容規劃之後,還要想書名。這又是另一個會有意見的開始。該作者只想到把書名包裝的很漂亮,最好有通俗的押韻去引人注意。這本無可厚非,但是在我的立場,當時是要經營Mac電腦書這個市場,不要用PC的思維去處理這本書,包含後續的內容寫作也是。後來作者還是用她想到的名字跟出版社提案。我不知道他到底找了多少出版社談,在開始寫之前也去找了原本都有合作雜誌社的母公司談。她的立場是裡面有之前認識的人,應該比較有合作的機會。但最後並不是這樣,那天的談話只是了解這家電腦書出版社沒有合作意象。

後來她找了一家出版社,也確實談成了合約。但是合約的內容,我並沒有親自看到。這暴露出一個問題:作者之間的互信能否經得起考驗?你把出版合約完全交給另一個人去談,簽約的也是他。出版社的立場根本不會管你作者之間怎麼協調,只有合約裡面有一條:「甲方(簽約的作者)本需確認內文的來源並無著作權與其他爭議」。把一些潛在的問題丟給你們自己去處理。版稅的部份也是一樣,出版社就是按約定付權利金,之前其他的分配與稅務是你們的問題。她沒有給我看到出版社的合約正本,只表示最後銷售所得獲利均分。

這個解釋非常模糊,你怎麼知道實際獲利所得?例如出版社給了書價12%的版稅,結果他告訴你只有8%。假如一本書200元,每賣一本出版社給24元。她告訴你8%只有16元,均分之後我只拿到8元,結果她實拿12元。但是我當時只因「不好意思」加上用相信當理由,跟人家合作吃虧一點也當作是學費,並沒有堅持看到合約。一心只有趕快開工寫作,按照原本兩人協議的負責章節開始寫。我覺得只有趕快寫完,完成這本書的後製才有趕快拿到錢的可能。書沒有上架賣,講再多都是空談。

寫到這邊,好像還沒有看到災難的高潮?的確,我只是要一邊讓大家知道傳統出版的行政工作。等等的新連載,就會開始有小災難發生,我不知道能否一鼓作氣寫到大麻煩出現。


您也許感興趣的文章:
共筆寫書不如自己寫,我的慘痛教訓(1)

沒有留言: